中國采暖方式大變遷, 從篝火取暖到電地暖的采暖歷程
第一代:篝火取暖
采暖方式:利用干木材燃燒取暖
不足方面: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,減少綠化面積,煙霧繚繞污染嚴重,不安全,容易產生火災事故。
第二代:燃煤時代
采暖形式:通過燃燒煤炭、煤球、蜂窩煤等獲取熱能
不足方面:需要地方儲存煤制品,不僅占地方,且不美觀。燃燒室會產生大量的碳化物、硫化物和顆粒物,污染環(huán)境容易形成霧霾,且在密封的環(huán)境中可能會發(fā)生一氧化碳中毒現(xiàn)象。
第三代:集中供暖時代
采暖形式:通過集中鍋爐燃燒煤獲取熱能
不足方面:建造大型鍋爐占地面積大,鍋爐燃燒所產生的煙霧污染大氣,容易造成不可再生能源煤含量減少。且鍋爐需要專人看守,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,且供暖冷熱不均,舒適度不強。
第四代:小太陽、電熱汀時代
采暖形式:電能轉化為熱能
不足方面:局部采暖,安全系數(shù)低,容易引發(fā)火災。
第五代:空調采暖時代
采暖形式:摒棄了以往的傳統(tǒng)采暖方式,通過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,機械能轉化為熱能
不足方面:空調的造價比高、運用維修費用高,使用壽命短。采暖方式是從上自下,是靠空氣對流傳導熱量,干燥度大,易使人頭暈煩躁,不舒服。
第六代:水地暖供暖時代
采暖形式:利用地面鋪設管道,水循環(huán)加熱取暖。
不足之處:預熱時間長,需長時間開啟,裝飾工藝材料選擇性少。后期維護復雜且費用高,每個幾年就要清洗管道,使用壽命短
第七代:電地暖時代
采暖形式:將電能直接轉換為熱能
采暖特點:電地暖是將發(fā)熱電纜埋于地下,通過加熱地面輻射供暖,滿足“溫足涼頂”的養(yǎng)生模式,舒適而溫暖。它不占用室內空間,節(jié)約資源,低碳環(huán)保,低能耗,可分室分戶采暖,后期維護簡單,使用壽命可長達50年。